第122章 开拓生意-《俺们全村穿越啦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气派的村堡,宽敞齐整,夜里又安稳,不怕坏人或者野兽进村,猪羊鸡兔什么都有,连吃水浇地都不用亲自挑,直接一道水渠,就流进了村子和田地。

    王村长能跟县城里那些大官们称兄道弟,赵大哥还当了农官,替三殿下种土豆还得了那么多的赏赐,司姐姐教他们练拳认字,就连回深山老家的赵婶子做饭都有许多他从来没听说过的新鲜花样!

    总之,东家他们能想的,肯定是一般人想不到的。

    既然他们说了要把从卫星村出来这条路都铺上炼过的渣子,从此再也不怕刮风下雨,多重的车过去也不怕陷进泥坑,人走在上头也不怕湿鞋,那就一定会弄成的!

    车夫们本没想着能得着什么回答,这些半大小子懂个什么呀?

    然而没想到这小子还真这么有信心啊。

    于是就纷纷开口。

    “那你们这路,得铺得老长吧?”

    不然去山里采些碎石头,不比费这个劲强吗?

    “嗯,我们东家说,要从我们村开始铺,一直铺到县城呢!”

    车夫们互相看看,都半信不信的。

    “那得花不少银子呢吧?”

    看这小子,口气也挺大的啊。

    就他们应祥县原先那么多大户,也有修桥铺路想扬名的。

    可那也最多就是修个几里路罢了,哪能傻乎乎地一直修到县城的?

    “银子可以慢慢挣,路要是修好了,那可是能用几十年上百年呢!”

    车夫们听了都笑了,“小兄弟,那等你们这条路修好了,俺们可要赶着车好好走一趟。”

    这行脚的最怕就是烂泥路了,甭管人家说是不是大话吧,真有那么条好路,他们这邻县送货的,也能沾点光。

    “成啊,到时候几位大哥可得多跑几趟,这路也是有你们一份功劳的!”

    封大牛嘴皮子利索,手上也没闲着,从灶台后头,就端出了几个小碟子。

    车夫们都有点发愣。

    “小兄弟,这是什么?是不是请我们吃的呀?”

    “嗯,正是呢,这是我们村的特产,名叫粉条,请几位大哥尝尝。”

    小碟子也就五个,里头盛的是细生生的条子,有点像面条,可颜色却带点透亮,上头浇着一点调料,点着香油和醋,闻起来就应该很好吃的样子。

    封大牛管说话,旁边的刘小哥就管分送。

    十个车夫,五个碟子,只能两人一碟子,不过筷子是荆条做的,倒是管够。

    这家可真有意思。

    每次来都能喝碗汤,其实就挺让人意外的,这会儿居然还有吃食,车夫们也不管三七二十一,先吃了再说。

    “哎呀,这可是太客气了!”

    “多谢小兄弟了啊!”

    “呀,这个味儿香!”

    车夫们本来就大嗓门,窝棚里顿时全是一惊一乍的赞叹声。

    不过更多的车夫则是闷头快吃,有说话的工夫,多吃几条不好么?本来就是两人一碟子!

    片刻后,车夫们还意犹未尽。

    “小兄弟,这还有没啦?”

    “这东西叫粉条?吃着滑溜溜的,很是爽口啊!”

    “我吃着甜里头带着酸,酸里还有点辣,这会儿回味起来,就是香!”

    “小兄弟,这粉条是啥做的?是你们开阳县的特产吗?贵不贵的?多少钱一斤?”

    封大牛就笑了。

    不过表面上看着小少年挺稳当,实际上手心紧紧捏着,也是很紧张呢。

    “这个粉条子是我们卫星村的特产,别处都没有呢。”

    “吃法也有好多种,这种是放到水里煮软了,捞出来加些调料拌着吃。还可以和肉同炖,味道更香。”

    封大牛朝着刘小哥使了个眼色,刘小哥赶紧解下随身的布袋子送过去。

    封大牛从里头拿出一小把粉条,递给车夫们让他们传看。

    “哟,这是硬的!”

    “咬不动啊……”

    “这倒是稀罕啊……”

    车夫们都是粗人,也不讲究,接过来,听说是吃食,就上手掰下一小段来扔嘴里嚼两下。

    “没错,就是硬的,做成这种硬的,就不怕放坏,一年两年的都没事儿。”

    车夫们听了,都互相看看。

    “这倒是好啊!”

    “能带着在路上煮了吃!”

    “也能在家里屯上些啊!”

    就他们这种长年都在路上的人,带的干粮春秋两季还好说,到了夏天,但凡好入口的就容易坏,那不易坏的又太干。

    就刚刚他们吃的那个,咸香爽口,夏天要是能吃上口这个,那肯定比啃干饼强得多了!

    “这样的稀罕物,就算能在路上煮了吃,咱们这些穷鬼也吃不起。”

    “小兄弟,你请我们吃这稀罕物,不是想卖给我们吧?”

    “你看看我这一身破衣烂衫,是吃得起这稀罕物的吗?”

    “行了吧你们!买不起就不要啰嗦吧,小兄弟,这粉条子怎么卖,要是不太贵的话,我少买上些回去给家里人尝尝新鲜。”

    “那我也要来点……”

    封大牛一笑,“这个粉条它份量轻,不压称,一两是五文钱。”

    他说着就掂了掂手里的布袋子,“这么些就是三两的样子。”

    “三两就能煮出刚刚那五碟子了。”

    他这个价格一说,自然是大多数人都摇头表示买不起,不过还是有人就真去掏钱。

    “小兄弟,就给我来三两。”

    封大牛接过十文钱,又退回了五文。

    “大哥头一次买,就给大哥让几文。”
    第(2/3)页